在战国中后期,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大力改革,逐渐发展壮大,成为各国中最为强盛的国家之一。紧接着,在秦惠文王、秦武王、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的接力治理下,秦国的国力日益增长。直到秦始皇嬴政继位时,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与实力。作为一位天赋异禀、雄才伟略的帝王,秦始皇没有丝毫拖延,在巩固了国内政权后,便开始着手对外扩张。
虽然第一个被灭的国家是韩国,但秦始皇的首要目标却是赵国。公元前240年,秦将蒙骜与张唐率领五万大军向赵国发起进攻。初期,蒙骜觉得兵力不足,于是便派遣弟弟长安君嬴成蟜与樊於期再率五万援军加入战斗。然而,赵国并不示弱,迅速派遣大将庞煖率领十万大军迎战。双方兵力悬殊,短时间内无法决出胜负。于是,蒙骜决定派遣张唐去寻找援兵支援。
当时的长安君嬴成蟜年仅十七岁,缺乏军事经验,因此感到非常迷茫和无助。于是他急忙召见樊於期商讨对策。樊於期不仅对秦国朝廷的内幕了如指掌,而且对秦王室充满忠诚。樊於期对嬴成蟜说道:“秦王嬴政并非嬴异人的骨肉,而你才是秦王室真正的嫡长子。吕不韦安排你我出征,实际上是想除掉我们二人,好让他亲生的嬴政稳坐秦王之位。”听到这一番话,嬴成蟜惊慌失措,连忙向樊於期求助。
展开剩余66%樊於期既然早有预谋,便冷静地将自己的计划告诉了嬴成蟜。他决定四处散播关于吕不韦篡乱后宫、嬴政为吕不韦私生子的谣言。尽管这些说法真假难辨,但当时的许多人都选择相信这些传闻,尤其是嬴成蟜,他因此决定背叛秦国,逃亡赵国。赵悼襄王见嬴成蟜投奔,便立即封他为“于饶”,给予他一份安稳的地位。
得知长安君嬴成蟜背叛的消息后,吕不韦和嬴政愤怒不已,于是派遣王翦率领十万大军出征讨伐嬴成蟜。尽管嬴成蟜未能被杀,但他的部下几乎全被连坐处死,葬送在这场战争中。而樊於期则继续率军与王翦、杨端和一起进攻赵国。起初,秦军连下数城,甚至斩杀了赵国名将扈辄,歼灭了赵国十万大军。但没过多久,秦军便中了赵国名将李牧的计策,被赵军包围并全歼,损失惨重。樊於期因畏惧责任而不敢回归秦国,最终选择叛逃至燕国,并投靠燕国的大将军。
这一切让嬴政愤怒至极,他不顾亲情,决定将樊於期的父母及宗族一同斩杀。关于樊於期为何故意失败,也有人推测,樊於期可能早已明白赵国名将李牧的战术,并故意将军队带入敌军的陷阱,为自己的逃亡制造借口。有人认为樊於期此举出于畏惧,但如果真是为了生死逃避,那么他后续的举动就显得异常不寻常。
秦国在灭赵后,将兵力集中在燕国边境。燕国本来国力薄弱,深恐步赵国和韩国的后尘,准备派出刺客荆轲来刺杀秦始皇。荆轲是一个出色的刺客,但要接近秦始皇,他必须先获得信任。于是,荆轲向燕太子丹提出条件,要求得到樊於期的人头和燕督亢的地图。荆轲认为,只有这样才能打消秦始皇的疑虑,才能成功刺杀他。虽然太子丹很为难,因为樊於期曾是逃难至燕国的可怜人,但他知道这场刺杀关系重大,最终同意了荆轲的要求。
樊於期得知后,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,决心为荆轲的刺杀计划铺平道路。樊於期的自杀,实际上为嬴成蟜(或其后嗣)提供了继位的机会,也让太子丹坚定了自己的决心。太子丹痛苦地得知樊於期的牺牲后,将其人头与燕督亢的地图一起交给荆轲,送往秦国。然而,最终荆轲在最后关头却放弃了刺杀秦始皇的计划。虽然樊於期以命相助,却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,实在令人感到可惜和悲伤。
发布于:天津市线上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